Vol 7 No 3 (2025): published | 先进急诊医学
published

Table of Contents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张 茜雯, 王 昊乾, 杨 光, 王 佳诺, 傅 振堂, 胡 亚南
2025,7(3);    6 Views
Abstract 在数字中国与深度老龄化交汇背景下,传统护理服务面临“需求外溢、资源内卷”的双重困境。本文系统梳理“互联网+护理服务”政策演进与技术架构升级路径,构建“线上智能匹配—线下专业交付—全程数据治理”的新型服务模式,并聚焦慢病、母婴、中医、老年、康复及心理六大典型场景,评估其应用成效与现实瓶颈。研究发现,平台化调度与AIoT融合显著提升了护理可及性与响应效率,慢病与母婴领域已跑通可持续商业模式,老年与康复护理在需求牵引下加速迭代,中医与心理护理仍受限于标准化与支付机制缺位。未来需推动护理数据接入医保结算、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清单与责任保险体系,并以循证评价支撑政策迭代,方能实现“医院—社区—家庭”连续护理链的高质量落地。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陆 鹏程, 龙 锦莹, 王 铭华, 贺 显惠, 杨 博雅
2025,7(3);    8 Views
Abstract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阿尔茨海默病的长期照料问题成为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由于专业护理人员的数量限制及经济上的限制,严重制约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大模型的应用价值在医疗健康行业应用受到重视。本文基于此,以利用Baichuan-7B大模型支持社区AI管家护理模式为视角开展研究,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以传统的护理模式真实痛点切入,归纳了模型在识别、感知、交互等使用上的技术及实现的效果。进一步从护理模式的全过程,以及针对患者和对医护人员的利用上的效果切入,提升其照护模式转型、管理转模式探索的成果,以优化阿尔茨海默病的社区照护模式。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路 宁娜
2025,7(3);    7 Views
Abstract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路径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在促进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优化资源利用方面的价值。方法: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结合骨科手术康复特点,构建涵盖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康复与出院随访的全流程护理路径,并配套实施风险评估、健康教育、疼痛管理、并发症监测等措施,确保每个环节均有明确的操作标准和质量控制节点。通过对实施综合护理路径患者与传统护理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从康复周期、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效果。结果:实施综合护理路径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提前,疼痛控制效果显著提升,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路径能显著优化骨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康复效果,建议在更多临床科室推广,并结合信息化平台和个性化管理策略进一步完善。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陈 怡丹, 李 磊
2025,7(3);    6 Views
Abstract 妊娠合并子宫脱垂是妊娠期少见但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其治疗需兼顾母体安全与胎儿健康,临床决策极具挑战性。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妊娠合并子宫脱垂的临床评估方法、治疗原则及具体干预措施,并探讨妊娠期及分娩期的管理策略,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参考,同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争议与未来探索方向。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吴 明桦
2025,7(3);    4 Views
Abstrac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对肺组织造成广泛损伤,部分中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在康复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改变。肺纤维化作为炎症后残留性结构性损伤,不仅影响肺功能恢复,还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再入院与死亡风险。本文基于国内外典型病例与多组流行病学资料,梳理COVID-19后肺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与病理特点,识别其主要危险因素,并评估康复期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氧疗、叙事护理等综合干预措施后的临床效果与随访结局。研究发现,抗纤维化治疗配合心理支持和功能康复可有效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但仍需多中心长期随访数据支持疗效评价。研究呼吁在公共卫生策略中加强对出院患者的持续干预与个体化管理,预防不可逆性肺损伤的进一步进展。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林 文斌, 唐 利花
2025,7(3);    13 Views
Abstract 脊柱侧弯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脊柱畸形疾病,严重影响其体态、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近年来,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非手术干预手段,因其综合性、个体化的特点,在脊柱侧弯康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Webof Science、PubMed及ScienceDirect等数据库,筛选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功能性训练对儿童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躯干倾斜角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功能训练可以改善脊柱侧弯的Cobb角和躯干偏角、改善核心肌力量的对称性,改善姿势控制,还能有效提高脊柱侧弯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疼痛改善,心理情绪改善及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且这种改善是基于以下几点作用原理:①脊柱稳定性增强、肌力失衡改善;②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模式的优化;③延缓侧弯发展,减少手术适应证。 总之,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脊柱侧凸对患儿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亦是早期干预的重要措施。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训练,结合长期随访资料,证明功能锻炼治疗小儿脊柱侧凸远期的疗效和适用范围,将会有利于实践的应用。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侯 娜, 孙 晓娟, 马 丽君
2025,7(3);    7 Views
Abstract 跌倒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独立生活能力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传统单一模式的运动干预效果有限,而结合身体与认知挑战的抗阻-认知双任务训练作为一种新兴干预策略,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抗阻-认知双任务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平衡功能、步态稳定性、执行功能和工作记忆等关键跌倒风险因素。其作用机制涉及神经可塑性增强、运动-认知资源分配优化及肌肉骨骼系统功能提升等多个层面。抗阻-认知双任务训练是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极具前景的干预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郭 杨
2025,7(3);    5 Views
Abstract 甲状腺乳头状癌作为甲状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且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是影响局部复发率和手术策略的重要因素。影像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术前无创识别转移风险提供了新路径。本文综述CT增强、能谱CT、碘密度图等影像组学在PTC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多模态融合在个体化诊疗中的发展前景。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刘 盼盼, 徐 新
2025,7(3);    5 Views
Abstract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15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Psychosocial Adjustment to Illness Scale,PAIS)评分,将156例患者分为心理社会适应低下组、心理社会适应优良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结果:156例患者的PAIS评分为24~102分,平均为(56.54±12.35)分,中位数为68.7分,PAIS评分≤68.7分的92例患者为心理社会适应低下组,PAIS评分>68.7分的64例患者为心理社会适应优良组。心理社会适应低下组、心理社会适应优良组的文化程度、合并症、心功能分级、SSRS得分、SAS得分、SDS得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合并症>2种、心功能分级Ⅲ~Ⅳ期、SSRS得分低、SAS得分高、SDS得分高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低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症、心功能分级、社会支持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