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7 No 8 (2025): published | 环境与发展论坛 (原名:环境与发展)
published

Table of Contents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吴 春蕾, 王 妙婷, 张 琪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工业废水处理是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论文系统阐述了工业废水的特征和危害,探讨了常见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和化学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几种高效、低成本的污染物去除技术,如吸附技术、光催化技术、膜分离技术以及凝聚—絮凝技术。这些技术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成本方面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旨在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以促进污染物去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万 玉霜
2025,7(8);    4 Views
Abstract 论文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评价需求,重点介绍了基于微生物、酶和植物细胞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分析了其在快速检测、现场应用及定量评估中的优势与局限。通过优化传感元件稳定性、信号放大策略及便携化集成,实现对 Cd、Pb、Hg 等重金属离子的高灵敏筛查。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荧光传感平台检测限为 0.5μg/kg,响应时间小于 30min;酶抑制型电化学传感器的定量范围为 0.1~10mg/kg,重复性 RSD < 5%。论文还探讨了多模态传感复合系统与云端大数据分析的结合前景。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冯 贵秀, 葛 之刚, 王 蕊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双重背景下,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亟须改革。本研究将智慧教学模式与环保理念相融合,构建了“技术赋能、生态引领、知行合一”的教学新范式。通过虚拟仿真、大数据分析等智慧教学技术,破解传统建筑史教学中的时空限制与认知障碍;通过融入传统建筑生态智慧、绿色建筑技术等环保内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建筑分析能力、环保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建筑史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阳 茂军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形势下,环境的保护工作早已经从单一的污染治理逐步迈向了更具系统性、精细化的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论文旨在以更贴近实务的角度,讨论如何在新时期构筑现代环境治理,并聚焦于大气、水环境和噪声三大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论文将结合成都市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郫都区的具体实践、挑战与机遇,分析其当前面临的管理挑战,提出务实且有创意的管理与监测策略建议。文章强调“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注重策略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意在为如何更好提升区域的环境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参考。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陶 红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磷化合物,若随意排放会导致天然水体磷含量超标,加重水污染。当水体中的磷物质含量超过标准量后,会成为水体微生物的营养,磷含量超标时,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急剧增长,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恶化水污染。因此,需优化环境监测水质中总磷测定的标准方法,进而采取合理治理措施,有效改善水资源质量。论文主要探究环境监测水质中总磷测定标准方法的应用,以切实提升水质监测效果,改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卢 江南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生土建筑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民居形式。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生土建筑发展到现在也面临着被遗弃的风险,在中国农村,人们追求现代的混凝土砖墙建筑,生土建筑被很多人视为落后、贫穷的象征。生土建筑在选址和建造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在,现代建筑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值得社会去进行反思。通过将生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优势进行组合,探索出环境友好型的建筑形式,对传统建筑的创新性发展起到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王 勇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当前经济形势和旅游业大环境下,游客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以网络通讯工具、社交平台、短视频 APP 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发展助推了“打卡式”旅游的兴起。论文探讨了“打卡式”旅游对景区建设和运营造成的影响,针对景区如何顺应当下的“打卡式”浪潮以及怎样避免“打卡式”旅游带来的弊端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景区行业未来更好地发展提供策略参考,进一步发挥景区在旅游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张 玄玄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挥发性有机物(VOCs)已成为空气和废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 VOCs 排放,实时监测变得至关重要。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 VOCs 实时监测系统,基于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实现对空气和废气中 VOCs 的高效监测。首先,分析了 VOCs 种类及其行为特性,并探讨了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其次,详细介绍了系统设计的核心组件,包括传感器选择、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及实时监控平台。最后,通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高准确性、灵敏度和实时性,满足工业及环境监控需求,为 VOCs 环境保护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李 楠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针对传统消解 - 重铬酸钾法在水样总氮检测中时间长、重金属使用量大、废液处理困难等不足,论文基于过硫酸钾氧化 -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水和废水中总氮检测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优化过硫酸钾用量、消解温度与时间、pH 调节及氧化剂添加方式,结合显色试剂反应条件与比色测量参数,建立了快速、无重金属、重复性好且检出限低的总氮检测方法。方法在河水、生活污水及化工废水样品中应用,回收率介于 95%~105%,RSD < 5%,LOD 为 0.05mg/L。该方法操作简便、绿色环保,为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王 雨思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成为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关键环节。论文在分析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未来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路径与发展策略。文章提出,未来治理工作需以因地制宜为核心原则,构建以资源化、智慧化、集成化为导向的技术体系,并强化政策支持与长效运维机制,从而实现农村污水治理从“有”到“优”、从处理到循环的转型升级,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柏 来任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红色旅游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综合效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原理出发,阐明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旅游载体实现价值转化、形成新兴文化生产力的必然性与可行性;从渭南市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现实着眼,提出构建红色旅游产业集群、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邓 勇新, 吴 锴, 谢 飞航, 朱 杰, 杨 逊伟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乳源东阳光电化厂在氯碱生产过程中年均副产盐酸 60 万吨,同时关联企业化成箔公司产生大量含铝废渣(Al(OH)3 含量≥ 65%)。为实现“以废治废”目标,本研究开发了以副产盐酸与含铝废渣为原料生产聚合氯化铝(PAC)的绿色工艺。通过酸解 - 聚合两段式反应控制,实现废渣中铝元素溶出率≥ 92%,所得 PAC 产品盐基度达65%~85%,符合 GB/T 22627—2014《水处理剂 聚氯化铝》标准。项目建成 10 万吨 / 年生产线,年消纳废渣 7.2 万吨、废酸 12 万吨,降低危废处置成本 720 万元 / 年,新增产值 4800 万元 / 年。实践表明,该技术为氯碱 - 铝加工产业链的固废协同处置提供了可复制范例。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郑 友炯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中高纬度核心气候敏感区,其气象要素变化直接关联寒地生态保护、民生防灾及区域发展规划。论文基于《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东北地区省级气象局年度报告等公开权威资料,以定性分析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真实数据,梳理 1994—2023 年该区域气温、降水、日照及极端天气的演变规律,归纳气候整体特征,并提出针对性气象服务建议。研究发现:近 30 年东北地区气候呈现“暖化主导、降水失衡、极端事件连锁化”的显著特征,2010 年后进入稳定暖干阶段;冬季是气温上升的主要驱动季,夏季降水集中化加剧暴雨风险,四季气象要素差异需通过结构化对比更清晰呈现。论文旨在为东北地区气候资源利用与气象灾害防控提供实践参考。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祁 婷婷
2025,7(8);    4 Views
Abstract 针对传统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MBAS 法)灵敏度低、基体干扰严重及操作烦琐等问题,论文通过优化有机萃取溶剂及体积、振荡与离心条件,并引入双波长背景校正策略,显著提高了检测性能。改进后方法检测限降至0.02mg/L,加标回收率为 95%~1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3%,操作时间大幅缩短,具备优良重现性,适用于各类水样的快速常规监测。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王 龙, 张 雅倩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本研究聚焦江西省农户群体,探讨普惠金融素养如何通过普惠素养因子和金融素养两个影响因子促进社会化服务采纳。研究发现,普惠金融素养显著提升农户参与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这种促进作用在居住在城市的农户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区域对比显示,平原地区的农户普惠金融素养对农业社会化服务参与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非平原地区的农户则不显著。针对家庭是否有非农就业来说,家庭有非农就业的农户普惠金融素养对社会化服务参与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贺 瑞, 李 蒙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为提高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质量和效率,有效衔接和落实环境评价标准至关重要。论文分析了当前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过程中存在的环评标准衔接问题,并探索了有效的落实策略。通过对多个案例的详细分析,明确了环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指出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将环评标准融入项目的各个阶段。研究发现,加强前期环评的深度与细致程度、提高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建立健全的监管和反馈机制是确保环评标准能够被实际执行的有效途径。此外,研究还建议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行业指导的优化,进一步推动环评标准的衔接与落实。研究成果有望为提高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穆 鹏飞, 丁 白瑜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本研究聚焦光伏风能发电中的储能技术适配性问题。首先介绍了光伏风能发电概况,包括资源特点、分布及发电系统构成与原理。接着阐述常用储能技术分类、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现状。研究方法上,从发电系统运行特性、成本效益、地域环境因素三方面,分析储能技术在光伏风能发电中的适配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运行特性下,适配的储能技术可平抑功率波动,提升发电稳定性;考虑成本效益时,需依据发电规模等综合选择储能技术实现双赢;基于地域环境,不同地形、气温及特殊区域需匹配相应储能技术保障稳定供电,为合理选用储能技术提供参考。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李 冬月, 王 幻麒, 孟 屹明
2025,7(8);    4 Views
Abstract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环境地质问题愈发突出,其中地下水系统的动态变化成为影响地质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水文地质勘察作为环境地质勘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评估地质条件、预测灾害风险、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从环境地质勘察的基本需求出发,系统探讨水文地质勘察在该领域的应用路径与技术方法,重点分析其在地下水污染评估、地质灾害预警、土壤污染关联性研究及水质变化诊断中的具体作用。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结合,阐明水文地质勘察如何为环境地质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并强调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实际价值。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程 波涛, 第五 永强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工业废水排放中的重金属离子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论文聚焦于工业废水处理中重金属离子去除工艺的研究,深入探讨了目前常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去除工艺。通过对不同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的分析,结合实际工业废水处理案例,对比了各工艺在去除效率、成本、二次污染等方面的表现。研究发现,单一工艺往往存在局限性,而组合工艺能够充分发挥各工艺的优势,提高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旨在为工业废水处理中重金属离子去除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鞠 品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针对传统加速溶剂萃取 - 气相色谱 - 质谱(ASE-GC-MS)在土壤有机污染物检测中回收率波动大、基质干扰严重和通量低的问题,论文从溶剂体系、萃取参数与净化流程三方面进行优化。研究选取 PAHs、PCBs 和有机氯农药为分析对象,比较了乙酸乙酯、丙酮 / 正己烷和正己烷的萃取性能;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确定最佳萃取条件(120℃、1500psi、3×5min);在净化阶段采用硅胶柱 +GPC 凝胶色谱组合。优化后方法在典型污染土壤中回收率75%~110%,RSD < 10%,通量提升 50%,为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尹 贻民, 杜 鹏, 王 克浩, 吕 尚, 王 倩倩, 彭 晓娟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目前中国大宗固废产生量大、堆存量大、处置能力不足、技术研发创新能力不强,综合利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了推动中国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通过探索大宗固废协同烧制新型陶粒工艺方案,促进大宗固废的资源化利用,解决大宗固废处置难题,实现循环经济理念。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吕 明亮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论文基于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西北地区Ⅱ型小城市(以甘肃省静宁县为例)的实际情况,系统探讨了在单元详细规划编制背景下县域层面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与实施路径。论文分析了当前西北小县城在单元划定、规划传导、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范适配性等方面面临的现实挑战,尤其聚焦于人口密度低、设施配置标准与大城市错位、单元总量控制缺乏规范依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设计为导向的单元总量控制方法、差异化设施配置标准、用地兼容与功能复合等优化策略,并结合静宁县实际案例,初步划定了四个规划单元,明确其功能定位与人口规模,旨在为西北地区小县城提供可操作、可实施的详细规划编制参考,助力实现“规模适度、功能适配、人文关怀”的高质量城镇发展目标。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蔡 晴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大气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同时这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论文根据低碳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以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为例,构建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现状研究评价,总结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能够为郑州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推动郑州市建设成为低碳、绿色的宜居型城市。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冯 舒楠, 朱 明铖
2025,7(8);    2 Views
Abstract 论文以美国中西部知名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系统梳理了其在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方面的多元举措。研究发现,其成功经验在于构建了一个融合制度嵌入、资源支持、文化浸润与激励反馈的协同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强制体育”向“吸引参与”的范式转变。相比之下,中国高校体育工作存在理念滞后、激励单一、文化薄弱等现实困境。据此,中国高校应借鉴其经验,从理念升维、制度创新、资源重置与文化培育四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推动高校体育从单一的体质健康干预向综合性的教育赋能转变。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陈 如冰, 蔡 依云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通过分析 2016—2024 年上海市奉贤区 4 个大气监测站点的 6 项基本污染物数据,评价奉贤区在“十三五”以及“十四五”期间大气的变化情况,研究奉贤区空气质量特征。通过分析奉贤区 2016—2024 年空气质量指数(AQI)指数、首要污染物情况、基本污染物浓度情况,表征奉贤区大气污染的总体特征,并且通过分析 2024 年污染物浓度的月际变化规律及不同监测站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全面揭示奉贤区大气污染的时空演变格局。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第五 永强, 程 波涛
2025,7(8);    4 Views
Abstract 论文聚焦于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展开深入探讨。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等特点,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因此亟须高效、经济的处理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因其能实现有机物降解与能源回收的双重效益,成为研究热点。论文系统阐述其基本原理,分析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等主流工艺的技术特点与适用范围,总结其在运行稳定、节能降耗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深入探讨温度、pH、有机负荷、氨氮浓度等关键因素对厌氧微生物活性及处理效率的影响机制。结合食品、制药等行业应用案例,评估技术实际运行效果,指出启动周期长、抗冲击能力弱等问题。最后,提出优化菌群结构、强化过程控制、耦合好氧工艺等改进策略,为提升厌氧消化技术的适用性与工程化水平提供科学支撑。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李 俊卓, 张 敏敏, 席 呈虎
2025,7(8);    3 Views
Abstract 川西高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公路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边坡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由于该区域立地条件差、生态条件恶劣、气候条件严酷,传统的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难以满足边坡生态恢复的需求。论文针对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边坡的生态防护与修复,从立地条件差、生态条件差、气候条件差三个角度,深入研发适宜该区域公路边坡的生态修复材料和立体配置构造。通过分析川西高原公路边坡的特点和生态修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抗逆性生态修复材料的研发思路和立体配置构造的设计方案,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川西高原公路边坡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show more
Open Access
Articles
by 陈 瑶洁
2025,7(8);    4 Views
Abstract 随着抗生素在医疗与养殖业的大量使用,其在水环境中残留引发了生态风险与耐药性问题。液相色谱 - 质谱联用(LC-MS/MS)以高灵敏度和多组分同时检测能力,成为抗生素监测主流。鉴于复杂基质干扰与色谱分离难题,论文从样品前处理、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三个环节出发,通过系统优化,将常见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及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检出限降至 0.1~1ng/L,回收率稳定在 75%~110%,基质抑制低于 10%,满足环境监测需求。该方法具备优良的准确度与稳定性,为水环境抗生素污染监控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