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2025-03-21
Section
Articles
How to Cite
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与山东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28—1937 年)
董 楷文
聊城大学
DOI: https://doi.org/10.59429/jyyj.v7i3.9184
Keywords: 社会教育;社会变迁;乡村教育运动;乡村危机
Abstract
民国时期,以“通俗教育”和“平民教育”为主体的社会教育得到初步发展,并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入 繁荣发展阶段。而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长期的军阀混战和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濒临崩溃,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复兴乡村社会、培养建设人才,发展乡村社会教育被视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并由此掀起了乡村教育运动。以山东地 区为例,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试验以建立村学、乡学组织为核心,向当地民众普及教育,引导村民参与 乡村自治。这些教育活动客观上使当地的社会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和进步,也为当今的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References
[1]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邢瑞苗.近代新学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变迁[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40-141.
[5] 王先明,王雪.乡村治理的困境与探索——以民国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中心[J].人文杂志,2018(11):91-98.
[6]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训令[Z].1933.
[7] 梁漱溟.村学乡学须知[M].泰安: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社,1933.
[8] 徐秀丽. 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 邹平市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邹平市教育志[M].济南:山东省出版总社惠民分社内部出版,1990.